查看原文
其他

丁志杰:构建互利共赢的中国——中亚货币合作模式

2016-10-31 丁志杰 IMI财经观察

IMI学术委员、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以及第二作者田园在我国“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探讨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区域货币合作的问题、前景以及基本框架。当前在中亚地区,人民币存在流得出但留不住、有流量但无存量的现象。其客观的原因包括:当地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很弱;中亚各国外汇相对稀缺,政府外汇储备规模小且不充足;另外,俄罗斯卢布的传统优势也阻碍了人民币在该地区的国际化进程。在与中亚地区货币合作的前景上,大多数分析认为中国和中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条件目前还不成熟。这些分析主要依据的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但这种理论分析是有局限的,本文会具体分析。另外,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在资源、贸易和产业结构等经济方面互补性强,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并且,如果在中亚地区引入人民币作为货币锚,帮助实现该地区货币稳定,将有效提高有关国家参与货币合作意愿。最后,本文探讨了中国——中亚货币合作模式框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探索区内汇率制度安排的趋同路径;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与汇率安排相适应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区内货币稳定机制包括双边本币互换,条件成熟时在双边货币互换基础上建立多边货币互换机制;积极推动形成区内商品流、投资流和货币流协调一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格局。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中亚五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和中国向西开放的第一站。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货币合作模式,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五通模式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与该地区合作发展深化,也有力推动人民币在该地区的国际化。

一、中国——中亚货币合作进展与问题

与中亚国家接壤的新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 2009 年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货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0 年 6 月新疆成为第二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省市自治区,而且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是 2010年 10月在新疆率先开展的。在货币互换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 2011 年 4 月)、哈萨克斯坦( 2011 年 6 月, 2014 年 12 月)和塔吉克斯坦( 2015 年 9月)央行签署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双边货币兑换安排方面,2011 年 6 月中国银行新疆分行推出人民币兑哈萨克斯坦坚戈汇率挂牌交易, 2014 年 12 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银行间区域交易; 2015 年 12 月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兵团分行推出人民币兑塔吉克斯坦索莫尼汇率挂牌交易。然而, 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国际化进展不甚理想。 尽管新疆跨境贸易投资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比率不低于甚至一些年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结算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国这一端和在中亚地区的中资企业,中亚国家本土企业、机构和政府使用人民币还很不普遍,持有人民币的比率则更低,造成人民币在这一地区存在流得出但留不住、有流量但无存量的现象。
人民币在中亚地区国际化受阻有其客观原因。人民币作为新兴的国际货币,不仅要与当地货币竞争,更是和其他国际货币竞争。首先,当地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很弱, 远未达到便利使用的阶段, 没有形
成与美元、欧元竞争的条件与优势。这和东亚地区不一样: 东亚地区传统上是美元区,人民币因与美元汇率相对稳定而获得“小美元”之称,加上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且利率明显高于美元,从而产生了较强的替代美元的利益激励。其次,中亚各国外汇相对稀缺,政府外汇储备规模小且不充足, 外汇资产多元化需求不大。即使持有人民币的阶段性收益率高于其他国际货币,但也很难进入其资产组合。
另外,俄罗斯卢布的传统优势也阻碍了人民币在该地区的国际化进程。 中亚五国过去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是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是中亚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这些国家货币与俄罗斯卢布存在高度的联动性(见图 1),卢布在该地区有着很高的认可度。因此,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不仅低于美元、欧元这些传统国际货币,也低于俄罗斯卢布。 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塔吉克斯坦也有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将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因此, 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经济影响以及卢布在当地的竞争力,是中国推进一带一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制约因素,须纳入分析范畴。要突破人民币在中亚地区国际化困境,必须另辟蹊径,深化中国与该地区的货币合作,在人民币与中亚国家货币之间建立稳定机制,形成在该地区的国际货币竞争优势。

二、中国——中亚货币合作潜力与基础

大多数分析认为中国和中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条件目前还不成熟。这些分析主要依据的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经济一体化是货币一体化的基础,把生产要素流动性、贸易开放度、出口产品多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相似度作为衡量标准。从这些标准看,中国和中亚国家确实不具备货币一体化的条件。
然而,这种理论分析是有局限的。 首先,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简单地将这些标准视为外生,事实上这些标准可以通过货币合作在过程中逐步实现。其次,最优货币区理论探讨的是完全的货币一体化,即单一货币和完全固定汇率,而现实中有着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货币一体化模式。再次,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探讨的基础是放弃汇率工具而可以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标准,没有考虑货币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后来的理论发展则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如果货币一体化能够带来足够的利益激励,特别是促进经济一体化,则货币一体化就存在基础。
已经形成共识的是,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在资源、贸易和产业结构等经济方面互补性强,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同时,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差异大(见图 2), 代表着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大, 这一点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按照世界银行的国家分类标准,这些国家中有曾经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俄罗斯,也有一度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的哈萨克斯坦,有和中国同处中高收入阶段的土库曼斯坦,还有处于中低收入门槛附近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如果通过区域经济合作能够推动区内国家协同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那么相关国家都能共享发展的红利,进而可能进入更高收入阶段。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货币合作,不仅要考虑中国自身的需要,更要考虑可能给对方国家带来的利益,这样才能避免“一头热”。从中亚国家情况来看,如果能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则会极大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汇率贬值和管理的难题。 独联体国家长期面临货币贬值的挑战(见图 1), 2008 年以来俄罗斯和中亚五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货币危机。以 2008 年 1 月为基期,俄罗斯卢布和哈萨克斯坦坚戈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接近 70%,吉尔吉斯斯坦索姆和塔吉克斯坦索莫尼都曾贬值 50%。
第二,通货膨胀的困扰。通货膨胀是困扰这些国家的另一个难题(见图 3)。 2008 年以来,这些国家都出现两位的通货膨胀,尽管近年来形势有所缓和,但依然都在 5%以上,依然属于高通货膨胀国家。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在汇率管理和物价稳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如果在中亚地区引入人民币作为货币锚,帮助实现该地区货币稳定,将有效提高有关国家参与货币合作意愿。 中亚国家汇率安排与中国具有相似性(见表 1),为该地区引入人民币作为货币锚提供了现实基础。 除了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因为货币危机不得不暂时转向浮动汇率外,区内国家大多时候实行的是中间汇率制度,汇率管理是其共同特征。 同时, 中国在汇率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汇率市场化的进展,是超越相关理论本身极具实践意义的“软实力”,值得这些国家借鉴。

三、互利共赢的中国——中亚货币合作模式框架

前面分析表明中国和中亚国家货币合作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关键是构建满足区内国家共同需求、实现互利共赢的货币合作模式。本文提出: 以稳定汇率和输出中国经验为切入点,以共识、自愿而非规则为原则, 建立并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引领全面经济合作, 逐步增强中亚国家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关联性, 发挥人民币的汇率锚作用,推动人民币在该地区的国际化。
第一, 探索区内汇率制度安排的趋同路径,建立以稳定而非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汇率管理框架,实现区内货币汇率和物价稳定。 实行盯住汇率对中亚五国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哈萨克斯坦在 2013-2014 年转向稳定化安排即事实上的盯住后就出现了货币贬值危机。综合来看,实行准爬行安排更适合区内国家。首先,根据通货膨胀等经济指标不断调整汇率,避免汇率贬值压力的积累,使汇率和物价之间同步变动,同时也为市场通货膨胀预期提供汇率指标,促使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实现汇率和物价的相对稳定。其次,准爬行安排是一种事实上的爬行安排,与标准的爬行安排相比汇率弹性较大,给汇率调整和管理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空间,市场干预的压力相对较小, 外部进行投机性货币冲击难度变大。
第二, 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调节机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中亚国家的对外经贸关系逐渐多元化, 单一盯住任何一种货币都存在风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可以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如现成的一篮子货币SDR ,或者以SDR 为基础再根据本国情况构造一个一篮子货币,用于汇率的日常调节和管理。

第三,建立和完善与汇率安排相适应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中亚 五国经济规模不大,2015 年五国GDP 之和还不到中国的3% 。哈萨克 斯坦是区内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  年也不到中国的 2% 。另外, 外汇来源和外汇储备不足是区内国家共同的问题。中国1994 年以来外汇市场建设经验值得借鉴。1994年中国实行汇改,建立了集中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一种场内市场而非通常的场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后续改革深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方面,可以考虑在哈萨克斯坦坚戈银行间区域交易的基础上,在新疆发展人民币对其他中 亚国家货币的银行间区域交易,并逐步构建集中的区域性外汇市场,丰富交易品种,活跃有关货币与人民币的外汇交易,并提供一定的汇 率稳定功能。

第四,区内货币稳定机制包括双边本币互换,条件成熟时在双边货币互换基础上建立多边货币互换机制。中国先后和3 个中亚国家签 署了双边本币互换,但各种原因使得货币互换动用有限,和乌兹别克 斯坦货币互换到期后还未能续签。如果在区内建立汇率稳定机制取得 共识,建立流动性提供机制以提高有关国家干预能力使得其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双边本币互换就能有效发挥作用。可以考虑借鉴东盟10+3 经验,建立包括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在内的多边货币互换机制,为区域货币合作保驾护航。
第五,积极推动形成区内商品流、投资流和货币流协调一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格局。 中国作为参与该地区货币合作的大国,应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往来,促进贸易和投资联动, 成为中亚国家提供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外汇供给方, 增加这些国家外汇来源,缓解区内外汇供求失衡状况,同时推动中亚地区人民币资金池的形成,逐渐使得人民币成为有关国家的一种重要外汇。

观点整理  魏宗 图文编辑 沈桓玉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魏本华:推进“一带一路”需要规避风险

朱民:货币和财政政策受限下,全球经济低迷还将继续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特征的监管体系

区块链发展虚拟结算货币是异想天开吗?

李稻葵: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金融新格局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